哲学与宗教

Friday, August 04, 2006

公案的解释

来自这里

“公案”形成于唐末,但它被大量应用于参禅活动,当是在五代宋初。公案,其根本含义是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;广义上说,凡禅宗祖师在上堂或小参时所发表的看法即“话头”,都是公案。此外,师资间、弟子间的机缘语句即“机锋”,乃至现存的全部禅师“语录”或“偈颂”,也都是公案。自公案产生,至宋代“公案禅”盛行,禅僧专于文字技巧上着力,而忽视对公案的当机体悟,使禅的问答日益形式化。

南泉斩猫

公案拈提第一辑

禅门摩尼宝聚 萧平实 著

第三十二则 南泉斩猫

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,乃白众曰:「道得即救取猫儿,道不得即斩却也。」众无对,师便斩之。赵州自外归,师举前语示之,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。师曰:「汝适来若在,即救得猫儿也。」

有师云:赵州是已经开悟的人,他知道两堂养猫争猫是颠倒,老和尚杀猫也是颠倒,他还有什么话讲?上下都颠倒。所以脱下鞋子顶在头上往外走,表示这场佛事整个都是颠倒。他用颠倒的手法也是以毒攻毒。如果以正扶反,力道不强;如果颠倒加颠倒,可以马上产生大爆炸、大火花。禅宗史上有很多人解这个公案,我则认为三方的动作都错了,但南泉和赵州的目的是对的,这叫将错就错,倒正其错。

平实云:且得不相干!南泉父子合作演出斩猫公案,流传千古,迷惑当时及后世多少禅狐。诸家解释,莫衷一是。时至今日,更增纷歧。尤有甚者:谓南泉斩猫乃虚幌一刀,实未真斩。南泉只斩一猫,此辈知识则斩无数佛子慧命,哀哉痛哉!
此一则公案,淆讹滋甚;自古以来,知者不言,不知者言之絮絮,似若有物。平实当时若在,管教南泉大师丢下刀子,为猫乞命。此一则公案中,应对之人于应对之时,须能同时显示南泉败阙,亦同时说出道不得底真如,才是真善知识。
只如赵州闻举,便脱鞋安于头上,走出法堂,竟是何意?若会得赵州之意,便破初参,亦见南泉败阙。既见南泉败阙,便知败阙不是败阙。上座欲会么?向赵州应对处识取。识取了,便知赵州应对之中有主有从,无上亲切。
汝若来问平实,转更难会。平实便倒退而出便了,亦是有主有从,上座还会么?

×××××《金阁寺》中片段×××××

  “南泉斩猫”也见于碧岩录里的第63则《南泉斩猫》和第64则《赵州头戴草鞋》两则,这是自古以来公认难解的参禅课题。
  话说唐代,池州南泉山有位叫普愿样师的名僧,因山名的关系,世人亦称他为南泉和尚。
  一天,全专人员去割草时,发现这闲寂的山寺里出现了一只猫。众人出于好奇,追赶着这只小猫,并把它逮住了,于是,引起了东西两堂的争执。这是因为两堂都想把这只小猫放在自己的寝床上而引起争执。
  南泉和尚目睹这一精彩,立即抓住小猫的脖颈,把割草镰刀架在上面说:
  “众生得道,它即得救。不得道,即把它斩掉。”
  众人没有回答,南泉和尚把小猫斩了,然后扔掉。
  日暮时分,高足赵州回来了,南泉和尚将事情原委讲述了一遍,并征询了赵州意见。
  赵州立即脱下脚上的草鞋,将它项在头上走了出去。
  南泉和尚感叹道:
  “唉,今天你在场的话,也许猫儿就得救啦。”
  --故事梗概如上所述,尤其是赵州头顶草鞋这段,听起来是难解的问题。
  但是,按老师的讲义,问题又不是那么难解。
  南来和尚斩猫,是斩断自我的迷妄,斩断妄念妄想的根源。通过无情的实践,把猫首新掉,以此寓意斩断一切矛盾、对立、自己和他人的争执。如果把这个叫做“杀人刀”,那赵州的作为就是“活人剑”。他将沾满泥泞的被人蔑视的草鞋项在头上,以这种无限的宽容实践了菩萨之道。
  老师做了这样的说明之后,丝毫没有触及日本战败的事就结束了讲课。我们心里纳闷。老师为什么在战败这一天特地选择了这个参排课题呢?我完全不明白。

Thursday, August 03, 2006

公案:南泉与鹅

陆亘问南泉,一只鹅从小养在瓶子里面,后来鹅长大了,瓶口对它来说已经很小,不能从这里出来了。现在要把鹅毫发无损的弄出来,又不能打破瓶子,你做得到么?
南泉叫一声:‘大夫。’
陆亘应一声:‘嗯?’
南泉说:‘出来了。’
陆亘于是开悟。

公案:老太婆

《五灯会元》记一段公案:

一位老太婆建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三十年,日常由一位姑娘送饭侍荼。一天,老太婆为了检验这位和尚修行的程度,就让姑娘下次送饭挑逗于他。当那姑娘依言抱住僧人,问他的感觉时,谁知那和尚竟说:“枯木倚寒岩,三冬无暖气。” 老太婆一听,非常生气地说:“我三十年供养的只是一个俗汉。”就一把火把和尚的茅庵烧了。这则公案的老和尚修行到“枯木倚寒岩,三冬无暖气”的地步,用世间的眼光看,就是如柳下惠之坐怀不乱,十分难得,但是,从佛法的角度看,老和尚就陷入了顽空、断灭空的境界,把活泼泼的生命修行成草木土石了。这其实是断佛慧命、大违佛道的邪见魔业。

《五灯会元》卷六“亡名道婆”载:“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,经二十年,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。一日,令女子抱定,曰:‘正恁么时如何?’主曰:‘枯木倚寒岩,三冬无暖气。’女子举似婆。婆曰:‘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!’遂遣出,烧却庵。”  

所谓下半截:

和尚羞愧难当,痛切用功,
十年悟道,重来婆子处要求住庵,一日,婆子又派一妙龄女子来投怀送抱,和尚坦然而受,女子问:此处怎样?和尚答:妙不可言。婆子推门而入,恭敬顶礼。

这个后半截显然是胡编的,原来的婆子同样会将他乱棒打出

禁欲不能带来觉悟和快乐

佛祖释伽牟尼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:禁欲不能带来觉悟和快乐。

释伽牟尼未得道时,禁欲为印度各宗教所共同崇尚,他们认为肉体是罪恶的根源,只有以折磨自己的肉体来灭除欲望,死后才能享受天堂的快乐。

于是,他也来到王舍城郊外的苦行林,亲眼目睹各种奇特的苦修方法:有的忍饥挨饿;有的整天泡在水里;有的整天单足站立;有的裸露身体,在烈日下爆晒自己。他身体力行地参与了苦修实践,“或日食一麻,或日食一粟,身形消瘦,有如枯木”。他的身体极度虚弱,直至连在河中沐浴都无法爬上岸。

他苦行6年,终于意识到:极端的禁欲除了让身体羸弱,并不能通达宇宙和人生的真相。

对于饥者来说,要快乐必须有一箪食、一瓢饮;对于寒者,要快乐也必须有一身棉、一炉炭;对于学者,要快乐就需要一本书,这些都不是禁欲所能解决的问题。

只有勇敢正视自己的欲望,才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,让自己活的更加坦然。我们都有心灵和大脑,心灵和肉体与世界的接触和观照提供了欲望,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,但是大脑给了我们思考的能力,善加管理,善加协调,就能从无穷的苦恼中解脱出来。

我们既不主张盲目的受苦,因为这既没有任何理论根据,也没有实际作用,就好比砂中榨油,不会有任何结果。同时,我们也不应放纵欲望。我们只需要学着把占有欲收敛一下,把争斗心转化为欣赏心,以化解因之而起的种种冲突和危机。

二者结合,就是人生的智慧。